在当下的直播带货浪潮中,健康养生类产品的直播带货乱象丛生,各种虚假宣传问题不断涌现,严重威胁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安全。 云南昆明的马先生就是一位深受其害的消费者。马先生患有肺结节和甲状腺结节,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在刷视频时,被一个宣传消除结节产品的直播吸引。直播间里,主播将一款胶囊产品吹嘘得神乎其神,声称这是专门针对肺和甲状腺结节的 “神药”,消除结节的成功率高达 98%。饱受结节困扰的马先生心动不已,按照主播的推荐,花 1065 元购买了 9 瓶胶囊。 然而,9 个月过去了,当马先生满怀期待地去体检时,却得到了一个令人崩溃的结果 —— 结节不仅没有消除,肺上的结节还增大了。经过一番了解,马先生才惊觉自己购买的根本不是能治疗疾病的药品,而是普通的保健品。愤怒的马先生试图联系商家和平台维权,可商家却百般刁难,先是要求他提交体检报告,拖延几天后又以公司管理层审核不符合要求为由拒绝处理。 类似的虚假宣传现象在直播带货领域屡见不鲜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某直播间的主播宣称能用古方草药压制结节、息肉,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关注。在直播过程中,主播不断制造焦虑,强调患有结节、囊肿、息肉不能等待观察,即使做了手术也可能复发,随后引出所谓的古方,并推出他们售卖的 “散清茶”。记者下单购买后发现,这款产品外包装标注 “品名” 为 “15 味散清茶”,“产品类型” 是代用茶,执行标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号都表明它只是一款普通食品。 为了验证这款食品是否真如主播所宣称的那样有神奇功效,记者前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咨询专家。专家明确表示,食疗在健康养生方面虽有一定辅助作用,但绝不能替代专业的医学治疗。对于已经存在的息肉、囊肿或结节,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。网络上宣传的茶饮品和一些食疗方法,根本不可能消除息肉、囊肿和结节,这种宣传完全是对消费者的误导。 国家对食品、药品、保健品的划分有着严格标准。食品和保健品对健康有益,但不具备治疗疾病的功能,药品则是专门用于治疗疾病的特殊类别。一款治疗息肉、结节或囊肿的药物,从研发、动物实验到多期临床试验,需要经过漫长而严格的过程。所以,消费者千万不能把保健品、食品当成药品来服用。 在 “三品一械”(药品、医疗器械、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)的直播带货中,虚假宣传问题尤为严重。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、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,经营者提供商品信息时必须真实、全面,禁止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。但在实际调查中,记者发现部分健康类直播间的宣传话术十分混乱,让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所售产品究竟是药品、保健品还是食品。 例如,在某直播间,主播先详细介绍肝火旺、肝郁气滞、肝郁脾虚等症状,随后推荐一款 “舒甘汤”,声称里面含有 15 味中药。可消费者收货后却发现,产品包装上标注的是 “方便食品”。在另一个直播间,主播在介绍一款辅酶 Q10 胶囊保健品时,反复暗示该产品对心脏有治疗和预防效果;还有一款被宣传为对中风、心梗、脑梗及心脑血管疾病有治疗效果的 “百年牛黄丸”,其包装标注的同样是 “方便食品”。 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治研究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 “三品一械” 直播带货消费调查报告显示,在直播带货样本中,部分存在虚假宣传、价格误导和不公示证照信息的问题。在消费体验调查的样本里,虚假宣传、夸大宣传、误导宣传的比例高达 30.50%。同时,消费者调查结果表明,38.25% 的受访者是受主播推荐的影响才购买直播间产品。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,“三品一械” 的广告内容必须严格按照审查通过的内容发布,未经审查不得发布;如需改动广告内容,应重新申请审查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对 “三品一械” 直播带货的监管面临诸多难题。由于直播过程中主播的发挥具有不确定性,很难事先界定,将其纳入广告管理存在一定困难。 食品、药品和保健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,任何虚假和误导信息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。平台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协作,建立长效监管机制,严厉打击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行为。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,增强辨别能力,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声称有神奇功效的普通产品,避免陷入消费陷阱,切实维护自身的健康和合法权益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