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假已然结束,同学们纷纷返回校园。此时,流感季是否已彻底远去,踏入春季后又有哪些传染病高发,这些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。 在 2 月 17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彭质斌向公众做出提醒:“诺如病毒感染,以及麻疹、手足口病、水痘、流行性腮腺炎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,都是春季常见的传染病。” 并且指出,这些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或者密切接触传播。 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,当前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发展态势持续下行。作为近期引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,流感病毒仍处在季节性流行阶段,不过其流行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。南北方省份在流感活动水平上存在差异,今年第 6 周的监测结果表明,南方的流感活动水平高于北方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马艳良警示公众,感染流感病毒对人体的影响犹如一场来势汹汹的 “疾风骤雨”。不仅会引发高热、全身酸痛等症状,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肺炎。特别是对于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、孕妇、婴幼儿以及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,患上流感性肺炎的概率要高很多。 一旦出现呼吸急促超过 30 次、指氧饱和度低于 93% 的情况,务必及时前往医院就医。 彭质斌指出:“校园传染病的早发现与早处置极为关键,能够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,控制疫情规模。对于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,建议及时全程接种疫苗,借助强化免疫来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性。” 学校应当强化教室清洁工作,在保障保暖的前提下,进行通风换气,以此促进室内空气流通。 同时,要加强健康监测,认真做好因病缺课的监测与登记工作,组织学生和教职员工开展体育活动和健身锻炼,提升抵抗力,降低疾病感染风险。 春季不仅是传染病高发季,还是消化道疾病、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时期。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李景南表示,春季气候逐渐变暖,这种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。春季消化道系统疾病常常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临床上曾有食用冰箱过夜食物后,出现低烧、水样便等症状的患者,经检测是感染了沙门氏菌。 所以,他建议将食物充分烹熟后再食用,要是家庭成员中有人出现低热、腹泻症状,应避免共用餐具,防止细菌传播,预防疾病发生。 针对春季过敏问题,马艳良表示,无论是过敏性哮喘,还是过敏性结膜炎、过敏性鼻炎等,提前预防的效果都要优于出现症状后再进行治疗。预防措施包括预防性药物治疗,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,可提前 2 到 4 周使用布地奈德、氟替卡松等鼻喷激素,这样能够减少症状出现,降低症状严重程度。 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可提前使用对症的滴眼液,过敏性哮喘患者可提前使用含有吸入糖皮质激素的药物。在物理防护方面,除了佩戴口罩,还可以使用带有硅胶保护套的防过敏护目镜,以此减少与花粉的接触。一旦春季过敏症状加重,应及时就医,尤其是哮喘患者,务必随身携带含有沙丁胺醇或福莫特罗的急救药物。 |